摘要:明朝初年,为了防御倭寇,明政府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在山东半岛北端,地处黄海之滨的芝罘湾设立了一个奇山守御千户所,这是典型的明代卫所军事防御单位。自秦汉以来,芝罘就是一个有名的天然良港。奇山所设立之后,在这里修筑了烽火台传递情报,因而...
明朝初年,为了防御倭寇,明政府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在山东半岛北端,地处黄海之滨的芝罘湾设立了一个奇山守御千户所,这是典型的明代卫所军事防御单位。自秦汉以来,芝罘就是一个有名的天然良港。奇山所设立之后,在这里修筑了烽火台传递情报,因而后人又以“烟台”之名代指芝罘港湾地区,烟台之名由此而来。
清初的海禁政策对烟台沿海经济和港口的发展打击很大。直到道光年间,由于漕运的发展,政府鼓励南方沙船主北上转运漕粮,允许沙船捎带少量货物在沿海贩运,烟台港贸易由此重获生机。道光初,因京杭大运河运输粮食发生困难,清廷不得己于道光六年(1826年)下令改用海路运送漕粮,为了鼓励海运,政府允许每只漕船“八成装米,二成搭货,免其纳税以恤商”。
奇山所城旧址
当时的烟台商业发展还是比较有限,“入口不过粮石,出口不过鱼盐而己。时商号仅三二十家”。道光末年,烟台的商业渐成规模,“帆船渐多,逮道光之末,则商号已千余家”。不过即便到了此时,烟台的商业结构还是非常单一,入口仅限粮食,出口就是鱼盐。
鸦片战争之后,五口通商时代来临,外国商品大量出现在南方沿海,从而为从事漕粮运输的沙船携带洋货贩运提供了条件。这一时期,抵烟台港贸易的沿海商船,除进行粮、鱼、盐等传统土货交易外,还买卖粉丝、花生、豆油、豆饼、棉布、糖、竹、鸦片等多种货物。同时,抵港商船数和输出入贸易量也逐年增多。“烟台为南北之冲,海船经过收泊较多于他处,故以此一口为较盛”,烟台已发展为北方海区的一个贸易中心。
近代烟台建筑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英《天津条约》签订之后,通商口岸进一步向中国腹地拓展,其中就包括山东半岛。起初,中英双方商定的山东半岛通商口岸是“登州府城口”的蓬莱港。但是,英国驻登州领事官马礼逊等人在1861年底对山东进“考察”之后,发现“登州府作为一个港口是不利的”,“它的港口浅,并且完全无遮蔽”,而烟台港则无论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当时的商业规模,都远远超过登州港,这些情况,促使英国最后选中烟台来取代登州作为通商口岸。
烟台辟为通商口岸后,因所处的地理位置“四通八达,占水路运输冲要之便”与北方诸港相比,还有气候温暖,冬季不结冰等优点,“故船舶来往,四时不绝,帆樯林立,货物辐辏,买卖极盛”。从19世纪80年代起,烟台逐渐成为欧美和东亚各种进口商品以及北方地区各种出口土货的重要集散市场。
近代烟台建筑
在1864年至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的31年中,烟台港进出口贸易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港口进出口船舶数、港口吞吐量以及进出口贸易额,都比开埠初期有了大幅增长。1864年烟台开埠之初,进出港船舶数为900艘,船舶吨位近28万吨。随后烟台港的重要地位渐渐显露出来,“从商业的角度看,烟台占有了优越的地位”,是当时“整个中国北方货物的集散地”。
1865-1880年,港口年平均进出港船舶数为1200艘,总吨位54万吨,年平均货物吞吐量13万吨。1881-1894年,烟台港年平均进出港船舶数增至1950艘,总吨位增至158万吨,年平均货物吞吐量达到20万吨,进出口贸易一直呈平稳增长之势。1864-1894年,烟台进出口贸易额由600万海关两(净数556万海关两)增至1535万海关两(净数1478万海关两),增长了1.56倍。1894年甲午战争之后,外国经济势力在步步深,不断向内地开拓着市场。国外商品输入规模的扩大和内地土产出口的大幅增加,导致烟台对外贸易出现了迅猛增长的势头。
近代烟台建筑
烟台港的繁荣也催生了近代烟台城市的发展开埠后,在港口的带动下,烟台的交通枢纽地位上升明显,并且围绕天后宫的商业区域逐渐外扩,使南商北旅大量出入此地,并因此吸引内地大批劳动力不断向此地流动。
人口的增加,带来了烟台城市规模的扩大。烟台城市的基础是明代的奇山所城,所谓的“所城”是卫所军事据点,和一般意义的城市还有很大差距。开埠之后,烟台在近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一时进入了快车道。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日益繁荣,烟台的城市范围逐渐扩大,城市功能不断健全。19世纪末,除原有的天后宫周围商业街,又从朝阳街向西和向南延伸出了新的商业街区,两侧店铺林立,人气兴旺,并由此扩展出二马路、三马路、四马路等新的街道。城市的商业、服务业也随着兴旺起来。
近代烟台建筑
作为通商口岸,近代的烟台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异域风情。开埠以后聚集起的烟台人口中有大量的外国商人、西方外交人员和传教士,他们不仅给烟台带来西方的城市布局、欧化的楼宇建筑、现代化的生活设施,而且使这里日益呈现出异域的文化特质。
近代化的学校、医院出现在这个山东小城,通向上海、天津、大连等地的水下电缆也开始铺设,电话、电报以及邮政等近代通讯业务相继出现,健全了烟台作为一座城市的基础设施,使烟台的城市功能不断升级。洋人的酒吧、咖啡馆也渐渐增多,整个城市充满了现代气息。
近代烟台建筑
烟台港的辉煌持续到1905年,这一年是烟台港贸易的一个分水岭,在这一年之后贸易形式急转直下,开始步入衰退。烟台港的衰落,其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北方其他对外开放口岸的出现,对烟台港的贸易地位构成了强烈的冲击。烟台港之所以够迅速繁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烟台港长期作为山东省唯一的港口以及北方开放的三口之一。但当青岛、大连等港开埠通商后,烟台港的垄断地位逐渐被改变,对烟台港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外部冲击,烟台港本身也存在严重问题,港口设施长期落后,烟台港是中国条件最好的港口之一。酷暑、寒冬等恶劣天气与这里无缘,所有的这些有利的自然条件都促进了烟台开埠初期贸易的迅速发展,但是随着烟台贸易的发展,烟台港没有深水码头和防浪堤的缺陷越来越阻碍烟台港贸易的进一步发展。烟台港与内地的交通网络非常落后,在烟台港与山东腹地贸易过程中,落后的交通极大限制了贸易的发展。
近代烟台建筑
与贸易大港的地位极不相称的是,烟台的城市规划长期是比较混乱的。烟台开埠后,外国侵略者、当地官员和商贾按照先来后到凭势力占据地盘,“当时外国人第一次变为土地买主时,没有一个明确的计划可以实行”。烟台城内混乱的发展,商民不分,街道狭窄,这都直接影响了烟台港的发展。
在东海关贸易报告中,也屡次提到烟台城内的混乱情况,骡马无法通过狭窄的街道,城市没有排水系统,污水乱流。糟糕的环境,一方面不利于货物的流通,另一方也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特别是在春秋疾病多发季节,据东海关贸易报告记载几乎每年都会因此而发生痢疾、疟疾等传染性疾病,外国商人对此怨声载道。这都不利于吸引国内外的商人来烟台经营贸易。
近代烟台建筑
烟台港衰落了,烟台这个城市也失去了崛起的机会,在邻居青岛耀眼的光彩之下,多少显得有点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