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6 22:22:52 | 浏览:763
青岛市鳌山卫镇夏季雨后,水汽凝结成致密的云团,在地面上投下影子
鳌山卫朱姓的来源,据说与明代的军屯制度有关。据鳌山卫《朱氏族谱》载,朱姓家族籍贯是河南洛阳新安县,入籍在安徽省直隶州和州含山县。后朱姓家族的二世祖朱骏,于建文四年(1402年)奉朝廷征调,迁往山东奉旨担任鳌山卫世袭指挥佥事(副职或者助理),迁居即墨县后,居住在鳌山卫南门里园楼子(今鳌山卫镇南里村)。朱骏的父亲朱逻成为当地朱姓一世祖。
山东东、南部有绵延数百里的海岸线,历朝历代均无防御设施,海寇袭扰愈演愈烈。据《莱州府志》载,仅明洪武元年至八年(1368—1375)的八年间,山东沿海遭受海寇袭击达七次之多,"即墨、诸城、莱阳沿海居民多被害。"为了彻底解决海寇袭扰问题,太祖朱元璋建立了卫所制度,"跨府设卫,连县设所"。意思就是,跨府的地区设立的称为卫,一府之内设立的称为所。
柳州即景
明代自洪武年间,朝廷陆续在山东沿海的战略要地派驻重兵戍卫,从北向南共设立了卫所二十四处,即墨县的鳌山卫就是其中之一。这项海防工程由中山王、魏国公的长子徐辉祖全权负责,他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五月带兵前往即墨,自城东四十里处的海岸择地开始筑城,建设卫所。
鳌山卫属于州府(地市)军队单位,相当于地方师级,直接受山东都指挥使司管辖,它的最高长官是指挥使,官阶为正三品武职。据记载,明代设置鳌山卫以来,历任世袭指挥使共有十八个姓氏家族,因此鳌山卫一带有"十八家指挥"的说法。
这世袭的"十八家指挥"中,就有朱氏一族。相传朱家担任鳌山卫指挥使期间,家族中曾经出现一位英勇善战的"花木兰"式女英雄,被世人称为"白袍夫人"。
马似流星蹄踏燕 马年观马战 汴京再现《岳飞枪挑小梁王》
相传,这位奇女子是鳌山卫朱姓一世祖朱逻的发妻,姓马,济南府人氏,名字无考。据说她出身武术世家,自幼开始习武,聪慧好学,可谓文武双全。二八豆蔻年华,容貌举止端庄、学识武艺一流,眼界又高,人品又好,济南府人尽皆知有这位"马小姐",纷纷猜测这么优秀的人物,究竟花落谁家。
后来,济南府来了一位将军,叫朱逻。他曾经跟随燕王朱棣屡立战功,受到朝廷赏识升为将军,驻守在济南府。他指挥有方、年轻有为,也是人品容貌俱佳,山东都指挥使司见朱逻未婚,马氏未嫁,就说媒行聘,为双方撮合。俊男靓女,一拍即合,朱逻遂与马氏结为夫妻。
成婚之后,马氏夫人跟随丈夫朱逻四处征战,杀敌灭寇,奇计百出,成为名副其实的贤内助。据载,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的一次奉命远征宁夏的战斗中,朱逻所部被敌军围困。如何突围成为当务之急,朱逻本打算趁夜突袭,马氏却认为突袭不成伤亡必重,风向合适不如火攻。于是当夜朱逻采取火攻,成功突袭,敌军被火几乎全军覆灭。朱逻反败为胜,由此对马氏夫人的计谋和胆识非常欣赏,全军将士也佩服无比。
永乐元年(1403年),朱逻夫妻再次奉旨北征,战斗中朱逻不幸中流矢阵亡。马夫人悲愤之下,于兵营中为自己的丈夫发了丧,把自己的冠缨换作白色,身着雪白素袍,把随军征战的两个儿子也换成素装。
马氏率长子朱骏、次子朱骥,一身缟素阵前叫阵。只见敌阵声势浩大,次子朱骥年纪尚轻,不免心生惧意,有退缩之态。马夫人见之大怒,斥责次子朱骥不忠不孝没有骨气,尚不待儿子辩解,马氏即挥刀,将次子斩于马下。马氏阵前斩子,三军凛然,冲杀敌阵无敢后退者。在马夫人的带领下,先夫所部奋勇当先,破关斩将,终于大破敌阵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战后观之,马夫人浑身染血,多处负伤,众位将军皆为之叹服。消息传到朝廷,明皇帝成祖朱棣感慨不已,钦赐"明威将军",有感于马氏一身丧服为丈夫报仇的义举,特别赠马氏"白袍夫人"的绰号,授鳌山卫世袭指挥使一职。自朱氏夫人起,朱家一直世袭鳌山卫指挥使直至明代末年朱九世祖。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巾帼英雄,被朱氏后人们尊称为"朱大奶奶"。
秦腔《杨门女将》亮相西安秦腔剧院新年惠民演出季
还有另一种说法,"白袍夫人"并非是朱氏一世祖朱逻的夫人。据考证,朱家一世祖朱逻,历任最高官职是百户,没有当过千户,更遑论济南将军一职。历史上被封为"明威将军"一职的,并非白袍夫人马氏,而是朱氏二世祖朱骏,也就是朱逻的长子。朱骏被封将军之后不久,就因为犯错被降职,之后依军功追回封号,很快便因病亡故。朱逻和朱骏父子二人的妻子,都是大家闺秀,没有会武功的夫人。
据《朱氏族谱》记载,明代英宗正统七年(1442年),朱氏家族的三世二叔祖朱鉴阵亡,他的官职为正三品武职,与鳌山卫指挥使的官阶相同。朱鉴的夫人同在军中,见夫君身死,遂强悲痛披挂上阵,为亡夫报仇,奋勇杀敌转败为胜。所谓的白袍夫人,应该是这位朱鉴的老婆。
无论哪种说法,明代鳌山卫朱氏一族,确实存在过一位豪迈不输男子的巾帼女英雄。
"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的所有的故事和灵感都来自小编故乡,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留言给我。如果对文章有什么意见和想法,也请在下方留言赐教。
("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原创文章)
青岛市鳌山卫镇夏季雨后,水汽凝结成致密的云团,在地面上投下影子鳌山卫朱姓的来源,据说与明代的军屯制度有关。据鳌山卫《朱氏族谱》载,朱姓家族籍贯是河南洛阳新安县,入籍在安徽省直隶州和州含山县。后朱姓家族的二世祖朱骏,于建文四年(1402年)奉
朱氏家族走过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在历史长河里留下来璀璨的朱氏文化。作为百姓家姓中排名十四的大姓,朱氏族人约有1500万,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诸多贡献。而我们只有充分了解了历史,才能更好展望未来。姓氏来源以国为姓。曹姓朱
朱元璋 (明朝开国皇帝)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 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 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
朱朱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祁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朱挟为得姓始祖。起源源流 1、源于朱襄氏,以先祖名字为氏。朱襄氏是伏羲氏的大朱姓汉字演变臣,被封于朱(今河南柘城),以赤心木朱为图腾,后来朱襄氏
朱姓是中国大姓,他的起源是怎样?朱姓里面可是出了很多大人物的。大明风华里的朱元璋长相,极具争议:朱姓起源的传说有很多,比较靠谱的说法是以国号为姓氏,来源于邾国。西周时期,周武王封曹挟(又叫曹侠)于邾地,初期建都于山东曲阜,邾国的裔民以朱为姓
姓氏是标志一个人家族系统的血缘符号,是中国人永远割舍不掉的家族情怀。“赵钱孙李”中蕴含着历史密码,“周吴郑王”里隐藏着文化玄机。朱姓,主要源自姬姓、祁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2013年,按人口排序,朱姓在中国位列第13位,有1500多万人
1,双峰沙田朱氏 始祖明太祖之十七子权,洪武24年(1391)封渝,后就藩大宁,永乐元年(1403)改封南昌。传十世至伟仁公,讳议泗,字子发,清初由江西新建县徙湘乡二十二都梓田聂家屋场,今属双峰,为沙田朱氏始迁祖。清光绪22年(1896)
醴陵仙山长岭朱氏 始迁祖义甫公,元至正年间自江西高安县迁此。族人分布于渌口、晓岭、金鱼石等处。1919年四修族谱。醴陵黄竹弄朱氏 始迁祖智甫公,元季自江西高安迁此。族人分布于高沙洲、渌口、胡琴滩。至1948年,全族人口约3000人。醴陵
岳阳朱氏 岑川支祖江公、京公,江公第三子应昴,生天鉴、天镇、天铎。天鉴长子友才,迁辽东沈阳,次子有经,生三子,长宗德,传绍友迁盘山高桥。次成德,迁巴陵,传绍海,转迁牛角铺。天镇为塘冲门祖。天铎为大丰山祖,传至绍孔,迁牛角铺。江公第五子应晨
衡山朱氏 该族以汉大司农邑公为一代,三十三代至宋时宏道公,派衍长、衡二郡十三房,子孙散居长、株、潭、攸、醴、衡、常、祁诸县。清初建总祠于衡山城南。清乾隆28年(1763)十三房合修族谱,1940年六修。其中六房始祖懋循公,字昭玉,原籍江西
浏阳淳口段朱氏 始祖熹公之次子埜,埜孙某为乌程令,徙杭州。其子槐再徙湖州。槐生炀,元初迁长沙南城,继迁浏北。炀之子秀,生五子,第四子华四之裔世居淳口段,衍为五大支,散处四乡及长沙、善化、平江、萍乡等地。1943年七修族谱。浏阳朱氏 始迁祖
在封建王朝,皇帝为了得到大臣们的忠心,除了给予他们丰厚的物质奖励以外,也会赐予他们一些精神财富,比如“赐姓”对于古代的大臣来说,就是一个莫大的殊荣。赐姓,也叫赐国姓,简单来说就是皇帝会把自己的姓氏赏赐给对国家有着积极贡献的臣子,以此来证明对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并没有像历代开国君主那样去认领所谓的“名人祖先”来“蹭热度”。即使给自己编造了高贵的血统又能怎样?祖先还是自己亲生的好,江山还是自己徒手打下来的稳。真英雄不问出身,真汉子不会啰嗦。一句“朕本是淮右庶民”足矣。朱元璋“庶民皇
文 | 虎探古今编辑 | 虎探古今前言罗马皇帝中有些皇帝拥有家喻户晓的怪癖,比如卡利古拉和尼禄。但这些故事中有一个让人难以理解的问题:如果这些皇帝真的如此疯狂,他们是如何成为世界上最伟大帝国之一的领导人的?古代史学家往往通过诽谤旧帝来讨好新
上期咱们讲了以前陌生人碰面都会客气地问:您贵姓,免贵姓什么。但有几种情况是不能答免贵的,比如张姓。传说因为民间信仰中妙相庄严,法身无上,统御诸天,主宰宇宙,万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玉皇大帝他老人家姓张,试问凡间谁能大过玉皇大帝?故而张姓无比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