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岛汽车产业:由“大”到“强”加速蝶变以龙头项目为带动,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优化空间布局,打造完备汽车产业生态前不久刚刚下线了第100万辆整车的一汽-大众华东基地,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各司其职,异常忙碌。从最初投产时日产只有5台,到...
青岛汽车产业:由“大”到“强”加速蝶变
以龙头项目为带动,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优化空间布局,打造完备汽车产业生态
前不久刚刚下线了第100万辆整车的一汽-大众华东基地,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各司其职,异常忙碌。从最初投产时日产只有5台,到2019年1月份日产突破1000台,再到目前实现每55秒生产一辆整车,单日交付最高突破1800台,一汽-大众华东基地生产制造能力持续攀升。而就在不远处,奇瑞青岛基地正在加紧建设,预计将于今年11月正式投产。
一个又一个好消息不断传来的背后,是青岛汽车产业的加速蝶变。当前,在新能源和智能化趋势的推动下,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百年来前所未有的变革。汽车的属性不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成为具有无限商业想象空间的移动终端。汽车厂商的商业模式也正在由传统的生产销售向运营服务转变。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就曾预言,到2025年许多汽车主机厂很有可能以接近成本价的价格销售汽车,并主要通过软件为用户提供价值。于市场参与者而言,剧烈变革之下孕育着改写竞争格局、塑造竞争优势的新机会。迅速崛起的造车新势力已经开始让老牌传统车企感受到了久违的危机感。区域间汽车产业的比拼和较量,某种意义上也迎来了一次全新的起跑。
无疑,青岛正在努力捕捉产业新风口。经过多年“补课式”发展,青岛汽车产业已经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是支撑青岛制造业基本盘的支柱产业之一。面向未来发展,青岛正以龙头项目为带动,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优化空间布局。根据相关产业规划,青岛目标到2022年全市汽车产业链产值规模达到1700亿元,2023年达到1850亿元;2024年突破2000亿元,汽车产业链条趋于完善,汽车产业生态体系初步形成。
产品“升级换代”,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产品的“升级换代”,是青岛汽车产业结构迭代升级最直接的支撑和体现。青岛汽车产业从商用车起步,后扩展至乘用车。如今,踏着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浪潮,青岛正全速推进产品向新能源汽车、高端汽车和智能汽车转型。
在一汽-大众华东基地,累计产量持续攀升的过程,也是产品持续向高端进阶的过程。作为基地第100万辆整车下线的奥迪A3,正是近两年来一汽-大众华东基地的主力生产车型。从最初的宝来到奥迪A3,一汽-大众华东基地有力推动了青岛汽车生产制造能力的提升。目前,一汽-大众华东基地累计产值达到900余亿元,纳税超过70亿元,吸引近40家配套企业在青投资建厂,带动就业5万余人。
正在做投产前最后冲刺的奇瑞青岛基地,从签约到建设屡屡跑出“加速度”,将为青岛填补中高端SUV车型的空白。根据7月底举行的白车身下线仪式的“剧透”,这里将生产奇瑞高端品牌——星途汽车旗下M38T产品。星途M38T诞生于全新M3X火星架构2.0,依托于奇瑞集团全球6大研发中心、世界500强供应商体系等一流资源,历时5年、斥资500亿元重金打造,该架构在安全性能、电子架构、舒适性能、“四有”智能座舱和动力系统等方面实现了六大科技提升。伴随着项目建设,20多家产业链配套企业也落户青岛。后续,奇瑞青岛基地还将推进新能源商用车项目建设。
不只是这些熟悉的面孔。今年,青岛还收获了首个造车新势力——华人运通高合汽车。高合汽车由汽车行业“老兵”丁磊创立,目标是通过整合最先进资源的全球化布局开发划时代的智能电动车,打造中国最高端的新能源智能汽车品牌。自上市以来,斩获50万元以上豪华品牌电动车2021年12月月度销量和2021年下半年销量双冠,是中国品牌在该领域首次排行第一。目前,高合汽车项目正在全力推进中,将在青岛打造面向全球的世界级研发技术中心等,为青岛汇聚更多高端产业资源。
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突破研发环节
创新,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当前正在由传统汽车向智能汽车转型的汽车产业链,研发创新环节所蕴含的价值更是前所未有的重要。
由软件定义的智能汽车改变了消费者的体验,也让车企的角色与过去截然不同。传统汽车时代,车企的工作简单说就是将成千上万个零部件按照一定的规则组装制造为一辆合格的交通工具。近几十年来,随着行业越来越成熟,车企创新的空间越来越小,供应链协作水平、工厂规模制造能力及品牌溢价能力成为车企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智能汽车则完全不同。车企不仅要能造出一辆车,还要给它装上智慧的大脑,要跟数据、软件这些东西打交道,要不断训练、升级和更新系统,制造环节在比拼竞争中的重要性则相对降低。换言之,想要提升产业链价值水平,就势必要在研发环节上下大功夫。
作为首个落户青岛的汽车总部企业,北京汽车制造厂正在为青岛补齐研发弱项。北京汽车制造厂青岛总部基地项目总投资152亿元,占地1700亩,总建筑面积达60多万平方米,从开工到投产仅用时15个月,于今年正式投入运营。
与时间赛跑建设产线的同时,北京汽车制造厂也在迅速搭建完善研发团队,目前已有研发人员1000余人,核心骨干来自上汽、长安、江淮等国内一线品牌汽车企业,完全掌握整车正向开发能力,依托平台化、模块化、共用化核心技术,能快速完成车型的研发和制造,将陆续推出越野车、越野皮卡、A级和A0级新能源轿车,同时也在P1+P3混动、增程式混动技术路线及天然气动力全系列产品上进行了布局,并围绕智能网联汽车与青岛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青岛研究院、北京交通大学等高等院校展开了深度合作。
此外,落户于崂山区的一汽解放(青岛)商用车研究院也正在快速落地建设中。研究院将充分利用崂山的区位优势以及一汽解放的技术和产业链优势,打造综合性、前沿性的国家级汽车创新平台,吸引优质企业和上下游合作伙伴落户青岛。
重构空间格局,提升集群竞争力
优化空间布局,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是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尽管近年来青岛汽车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产业要素布局仍较分散,区域发展协同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今年,青岛进一步明晰发展思路,在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上下大力气,规划构建以青岛国际汽车城为核心区、西海岸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为拓展区的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形成集群竞争力。
其中,首次提出要打造的“青岛国际汽车城”可谓近年来青岛在汽车产业空间规划上的最大手笔。青岛国际汽车城规划建设总面积212平方公里,打通青岛两大主要汽车产业集聚区——即墨汽车产业新城和莱西新能源汽车产业聚集区,依托一汽-大众、一汽解放、奇瑞汽车、北汽制造等整车生产企业,进一步吸引有竞争力的整车生产、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传统汽车零部件和智能网联汽车配套企业。在做大做强汽车制造的同时,重点发展技术研发、汽车物流、投融资平台、教育培训等支撑汽车产业的服务业以及汽车赛事、汽车博物馆、汽车影院等文化项目,拉长汽车产业链条,实现“1+1>2”的产业效果。
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产业园区内的“小气候”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企业成长所需“阳光雨露”的直接提供者,产业园区内产业生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
8月18日,即墨汽车产业新城发布了全国首个汽车产业人才地图。地图分为人才地图、人才引进、人才看板、区域资源、人才智库、企业智库等六大功能板块,通过引入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共享服务平台,整合国内外院士、国家级领军人才、长江学者、泰山学者等汽车专家资源,建立起覆盖全国范围汽车行业专家10万人的人才智库,以此破解产业发展的人才难题。
站上新赛道,积蓄新力量。在由“大”到“强”的征程上,青岛汽车产业正在加速前行。(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 孙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