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两天,青岛最“趁钱”的区崂山区又有大手笔。5月16日,崂山高调召开会议,拿出5166万元重奖人才和企业家。2021年,崂山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历史性地达到约200亿。所以,这笔钱对于崂山来说并不吃力。在疫情之下,能拿出如此资金奖给人才和企业家...
这两天,青岛最“趁钱”的区崂山区又有大手笔。
5月16日,崂山高调召开会议,拿出5166万元重奖人才和企业家。
2021年,崂山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历史性地达到约200亿。所以,这笔钱对于崂山来说并不吃力。
在疫情之下,能拿出如此资金奖给人才和企业家,显得弥足珍贵。
作为青岛新经济的高地,崂山区聚集了诸多青岛的优质企业,以及大批人才。
不过,崂山也有自己的苦恼。
一方面,人才的流入速度与产业需求尚有差距。另一方面,产业要达到一个新高度,必须要有更高层次的人才来匹配。
所以,崂山在重奖人才和企业家的同时,发布了“汇智崂山”十大工程。
十大工程,明显对高端人才偏爱有加,多条奖补金额最高都达到了500万元,超过深圳。
1
崂山区是今年青岛首个发起“抢人”大战的区市。
细看崂山的政策,实际上拉高了青岛争夺人才的上限。
崂山官媒在解读其人才新政时,直言不讳地提到,“认真对标学习北京、上海、深圳等先进地区政策,加强集成优化,确保领先优势”。
在人才工程方面,全面对标深圳“孔雀计划”,顶尖人才、国家级人才、省部级重点工程人才等奖补力度均超过深圳。
这从丰厚的奖补政策上就能看出来——
对新培育和全职新引进的两院院士、诺贝尔奖得者等顶尖人才,给予500万元生活补贴;
对新培育的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人选,经认定给予最高400万元生活补贴。对新引进的全日制应届博士、硕士,连续3年每年分别给予5000元、3000元生活补贴;
对有望冲击更高人才层次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按照ABCD四个等级,分别给予最高200万、100万、50万、20万项目启动经费支持等。
再比如,在全国创新探索开展人才创新创业研究院建设,加速推动人才、项目等创新资源要素向企业集聚。
敢于对标乃至超过深圳,不管怎么说崂山还是非常具有魄力的,“有钱任性”,其政策的吸引力也是杠杠的。
2
崂山之所以面向高层次人才发出强烈信号,与其产业现状有关。
最近青岛发布了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计划,并将47家企业列为“链主”,崂山区占据5家,低于西海岸(23家)、即墨(8家),排名全市第三。
链主企业是青岛最优质,最具有代表性与引领性的企业。以崂山体量,能拥有5家,可以用“强悍”来形容。
但是,崂山的高端制造也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上。
什么意思呢?可以用深圳、杭州等地企业来类比。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高度时,要么在技术层、要么在商业模式、要么在管理方法上,有一个全新维度的提升。
10多年前阿里全球延揽技术大牛、华为至今在全世界内寻找顶尖科学等等,都是例子。
事实证明,高端人才以出众的能力回报了企业乃至城市。比如,阿里的王坚,开创了一片新产业,带动了中国云计算产业的发展。
换句话说,以目前崂山制造业在国内的地位,非常需要这种大咖级人才。更为重要的是,它已经具备了承接的产业基础。
换作其他地区,即使大咖想来,可能都能接住人才的舞台。这不是单纯有钱就能办到的。
再者,从青岛来说,需要打造一个新兴产业策源地。所以,崂山对高端人才的渴求,在一定程度上关乎青岛产业的进化升级。
3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崂山这两年人才的涌入,可能并不是那么理想。
根据2021年崂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年末全区常住人口 51.08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79万人,其中全年出生人口 2184 人。
这是一道不难的算术题,即使再考虑到未公布的死亡人口数据,2021年落户崂山的人才也应该不超过7000人。
而去年,整个青岛的人口增量超过15万。
七普数据显示,崂山人口年龄结构还是比较合理的。
虽然崂山比较小,人口基数仅50万多点,但对于一个产业突飞猛进的区,这点人口增量显然不够多。
也不能排除另外一种可能,由于房价等原因,很多在崂山工作的人才,居住在其他区。
人才是第一资源。
根据崂山的规划,未来3年内,将在4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打造科、产、城、人融合发展的国际化人才高地,创建基于崂山区产业发展需求的国际人才聚集模式。
希望崂山能为青岛探索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