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一份很有说服力的报告。近日,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中国唯一的国家层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综合性服务机构)发布《2021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报告》。报告选取4个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和27个省会城市,共计36个典型城市作为评估对象,以...
这是一份很有说服力的报告。
近日,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中国唯一的国家层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综合性服务机构)发布《2021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报告》。
报告选取4个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和27个省会城市,共计36个典型城市作为评估对象,以上一年度统计数据为基础,由第三方机构独立开展评估。
本次评估指标体系共由5个一级指标(市场环境、法治环境、融资环境、创新环境、政策环境)、21个二级指标和37个三级指标构成。
累计对超过3.5万家企业开展网上问卷调查、检索40万条信息、赴20个城市实地调研、召开20场部门座谈会、与400多家企业进行“一对一”访谈交流,实地调研30余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6个政务服务中心,获取了大量客观详实数据。
评估总体情况显示,从综合得分看,上海、深圳、广州、北京、南京、杭州、宁波、厦门、成都、天津位居前十。青岛以63.43分位列第11位、北方地区第3位,全国排名较上年大幅提高6个位次。
从得分提高幅度看,拉萨、呼和浩特、大连、石家庄、郑州、青岛、贵阳、南宁、济南、武汉位居前十。青岛以15.2%的增幅位列第6位。
其中,青岛市场环境评估得分64.22分,连续两年位列北方地区第一。
报告在总结36城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的经验做法时,多次“点名”青岛——
青岛市在全国率先建立中小企业统计监测体系,及时跟进和反映企业发展状况;
青岛市通过“民营经济创意会”打造“政策配套齐全、金融资本助力、应用场景开放、资源充分对接”的项目落地闭环生态,完善全流程服务,推动创意项目落地生根;
……
市场主体是稳定经济基本盘的重要基础。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相较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呵护,尤其是在当下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不利形势下。
“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就像是一面镜子,可以照见好的做法和不足之处。青岛能够频频拿到高分,表明做法对路子了,成效让广大中小企业感受到了。
这一票,是肯定,也是勉励。好上要加好,还不够好的,要迎头赶上。
01 “关键多数”
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事关国运的群体。
截至2021年年末,我国市场主体总数达1.5亿户。其中,企业超过4600万户,99%以上的企业是中小企业。按照这一比例计算,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经突破4500万户。
它们在国民经济运行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国中小企业具有“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和90%以上的企业数量。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23日,青岛实有各类市场主体突破200万户。其中,民营市场主体占全市市场主体总量超98%,民营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占全市实有企业总量超95%。
民营企业对青岛的贡献度不断提升,可以概括为“996668”——市场主体占比超九成,企业数量占比超九成,民间投资占比超六成,进出口占比超六成,税收占比超六成,吸纳就业占比超八成。
中小企业富有活力、善于创新、经营灵活、反应敏捷,是支撑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增强经济韧性、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已成为青岛经济发展名副其实的主力军,是青岛面向未来的最大底气,是实现新的城市梦想最强大的“筑梦者”。
当前,青岛把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经济的着力点,实施三年行动,推动实体经济振兴发展。要振兴发展实体经济,必须巩固好、发挥好企业的主体地位。
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坚持企业带动,实施重点企业倍增工程、中小企业育苗工程、新一代“青岛金花”培育行动,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培育一大批优秀中小企业。
当前,青岛正实施“沃土计划”,滚动培育一批雏鹰、瞪羚、独角兽和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努力实现“三个倍增”,其中之一就是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倍增。
稳住中小企业这个“关键多数”,青岛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
02 何以蝉联
一直以来,北方地区的营商环境还有很多短板和不足。
这从《2021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报告》中可以窥见一斑:在综合得分十强中,只有北京、天津两个北方城市上榜;在市场环境得分前十位中,只有一个北方城市上榜。
青岛的表现值得一提:在综合得分上,青岛的得分从上一年度的55.06分提高到63.43分,排名从第17位大幅提高到第11位;提高幅度为15.2%,在36个典型城市中排名第6位。
在市场环境得分上,青岛正是那个唯一上榜的北方城市。这也是青岛连续第二年蝉联这一位置。与此同时,青岛在36城中的排名从上年的第8位上升至第7位,稳居全国第一梯队。
市场环境是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赖以生存的土壤。稳住市场主体,增加发展信心,离不开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有助于市场平稳、投资稳定,让市场主体有所遵循,能够放心放手发展。
青岛市场环境得分较高,主要源于在放宽市场准入、增强要素保障、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市场主体增长迅速、公平竞争环境营造等方面的努力和成效。
好的市场环境要做到兼顾平等与公平。
作为市场主体,中小企业渴望与大企业一样平等进入市场,平等参与竞争。但中小企业实力有限,抗风险能力不如大企业,如果简单一刀切,用规模或者资质作为准入门槛,那就显失公平。
青岛采取的做法是,全面实施负面清单“非禁即入”,清理违规设立的准入许可和隐形门槛、违规负面清单;创新项目咨询评估市场化模式,对政府投资项目审批、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等审批事项的咨询评估服务放开单一市场,引入社会资源和竞争机制,等等。
近日,青岛多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外资促发展工作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给予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严禁对外资企业跨区域经营或迁移设置障碍,不得设置不合理和歧视性的准入条件。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乃生长繁荣之根本。近年来,青岛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实。
去年10月,青岛聚焦办事方便、法治公平、成本竞争力强、宜居宜业四个重点领域,发布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方案,推出46条创新突破政策,提出服务企业、自然人、项目建设、创新创业“四个全生命周期”,提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数字化、专业化、品牌化“六种服务能力”,推动青岛营商环境进入全国前列。46项创新举措中,13项全国领先,8项北方领先,7项省内领先。
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1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结果中,青岛成功入选营商环境最好的十个城市;在《中国地方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发展报告(2021)》中,青岛居全国第五,与北上深广共同位列领先发展类梯队中的A+等级。
03 拉高标杆
疫情叠加多重因素影响,中小企业经济运行受到较大冲击,成本难降、融资难求、订单难找等成为制约不少中小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难点堵点。
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青岛要稳住经济基本盘,必须首先稳住中小企业。
对照此次发布的《2021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报告》,青岛不少做法值得肯定,同时,也有不少短板和不足急需补齐。
比如,“政策环境”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报告中的“政策环境”指标,由组织领导、财政支持、服务促进、企业培育、政策落实5个二级指标构成。评估显示,上海、广州、北京、杭州、宁波得分居前5位。青岛得分为71.7分,排名第20位,位于36城中游水平,与先进城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再来看“法治环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青岛在法治环境建设上下了不少功夫,法治青岛建设不断深化。在这份报告中,青岛法治环境得分为82.53分,得分不算低,但排名仅列第17位。这表明,各地都在发力法治环境建设,青岛还需要再发力。
两天前召开的全市政法机关服务保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第一次(扩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全市政法机关服务保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法治营商环境二十五条措施》,包含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依法保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深入推进政法“放管服”改革四方面25条具体措施。
此外,青岛“融资环境”得分51.42分,排名第12位;“创新环境”得分47.28分,排名第11位。无论是得分,还是排名,都还有提升的空间。
即便是排名最好的“市场环境”,对标先进城市,也还有不少需要提升的地方。眼下,市场化思维正在融入青岛的血液,逐渐成为“下意识”。但也要看到,还有不少人仍习惯用行政手段、行政命令来推进工作,不懂得尊重市场规律,不善于运用市场规律。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营商环境仍需提升,要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障有力的要素环境、和谐稳定的人文环境、公开透明的法治环境、优质温馨的服务环境。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企业“投”出来的这份榜单为镜,可以肯定经验,也可以照见不足。拉高标杆,做得更好,让中小企业更有获得感,就能稳住市场主体,赢得更多城市合伙人。
(作者 观象君)